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家庭教育 > 规则意识 > 正文

社会惰化效应: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更新日期:2022-07-25 13:58:47  来源:

导读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小和尚。他每都会去挑水,把庙里的水缸装得满满的。挑完水之后又去念经、打扫卫生、给净瓶换水,整个寺庙被他打理得干净整洁,小和尚的生活自...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小和尚。他每都会去挑水,把庙里的水缸装得满满的。挑完水之后又去念经、打扫卫生、给净瓶换水,整个寺庙被他打理得干净整洁,小和尚的生活自在而舒服。

  后来,庙里又来了一个和尚。第一个和尚觉得每天都是自己干活,太吃亏了,于是他们两个商量了一下,对每天要做的事情进行分工。原来的挑水也变成了一起抬水,这样显得比较公平,他们也能相安无事。

  过了一段时间,又来了第三个和尚。这个和尚比较懒,什么活儿都不愿意干,更别说去挑水了。另外两个和尚心里很不忿,也撂挑子不干了。自此,庙里的水缸再也没有一滴水,菩萨净瓶里的植物因为缺少也枯萎了。寺庙里一团杂乱,老鼠乱窜。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这个故事可以用心理学中的社会惰化效应来解释。所谓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出现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还可以称作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

  通常情况下,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和他人联合起来,力量应该更大,甚至出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情况。但是,实际情况是,随着成员的增加,个体反而付出得少了,导致团体的力量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一位叫做马克思·锐格曼的法国人曾经做了一个经典的拔河比赛实验。实验人员要求被试分别参加单独与群体拔河比赛,并且群体的人数也会进行调整,在比赛的同时用仪器来测量他们的拉力。

  结果发现,参加拔河比赛的人数越多,被试平均使出的力量越小。具体数值为,一个人拉时平均出力63公斤,三个人的群体拉时平均出力是53.5公斤,八个人时是31公斤。这种实验中所呈现的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群体人数越多个人出力越少的现象,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效应不仅在实验室里可以看到,在日常生活中也很普遍。有数据表明,在前苏联,私有土地占总农用地的1%,但产量却是农业总产量的27%;在匈牙利,农民则曾在13%的自有耕地上生产出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农产品;在中国,自1978年土地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农作物的总产量每年递增8%,这一速度是过去26年里平均增幅的两倍半。

  从那个时代走出来的很多人都曾说过,大多数人在参加集体劳动时都会偷懒,因为他们的目的是挣工分。只要劳动的时间够了,工分就挣到手了。至于劳动的效率,大家都不在意,很对人都会在干活的时候偷懒耍滑磨洋工。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劳动,农作物的产量是很低的。而在自留地干活就不一样了,收获的庄稼都是自己的,所以他们在干活时都会特别卖力,对农作物的管理非常精细,产量也比集体农田更高。

  社会惰化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奖励的机制不公平或者让团体成员体验到了不公平感。在集体生活或集体劳动中,要想整个团队高效长久地运作,公平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在一个团体中,只有部分成员在辛勤付出,而劳动成果确实集体共享。在这种情况下,付出的成员内心难免会觉得不公平,从而让他们变得不愿意付出。

  在一个宿舍里总共有六名同学,大家刚开始在一起并没有排值日表。宿舍里有两个同学特别勤快,每天都会扫地拖地,把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其他同学不知道是因为懒惰还是不在意宿舍卫生,几乎想不起来打扫。时间长了,那两位勤快的同学感到很不满,慢慢地也不愿意多干了。直到有一次,他们宿舍因为卫生太差而受到了通报批评,大家才在一起商定了值日表,每个人都付出一些,整个宿舍就可以保持长久的干净整洁。

  其次是责任分散引起的。这种情况在团体成员很多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发生。一个人不愿意付出的原因是大家都不愿意付出,如果出现了不好的结果,大家可以一起承担。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个体就会倾向于出现偷懒行为。

  记得上小学时,曾经遇到了一位特别严苛的老师。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导致我们班在一次考试中成绩下滑严重。老师不仅不反思的问题,还把责任归到学生身上。她要求所有的学生把试卷上的错题每个抄写10遍,而且必须当天完成,第二天就要上交,否则会受到严厉批评。这个任务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是不可能完成的,第二天也确实如此。老师看到这种情况,竟然没有再说这件事。

  那么,怎么避免社会惰化效应的出现呢?

  首先,整个团队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这是促使团队成员付出行动的动力所在。比如,在一场排球比赛中,团队的目标是打败对方,获取胜利。有了这个目标的指引,大家都会拼尽全力来实现共同的目标,也就不会出现消极怠工、偷懒耍滑的情况了。

  其次,团队成员内部要有明确的分工,让所有的成员能够各司其职,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不少家庭中,夫妻会因为家务问题出现分歧,妻子认为自己承担得太多,丈夫认为自己也有付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两个人之间进行分工,明确好谁做什么事情,只要每个人能做好自己的事情,整个家庭都会获益。

  最后,团队的奖罚机制要明确。团队成员消极怠工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个体的行动无法和结果做一个明确的连接。而奖罚机制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当团体成员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应什么样的结果时,责任感也会随之增强,行动力也会跟着提升。

  团队的力量本应该大于个人,如果不是这样,不妨从社会惰化效应理论出发,找到问题所在,然后针对性地解决。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文章谢绝转载。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