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家庭教育 > 规则意识 > 正文

投射效应:你讨厌别人的原因可能是讨厌自己

更新日期:2022-07-31 15:03:37  来源:

导读  苏东坡是中国宋朝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在四十五岁那一年,苏东坡被贬去黄州做团练副史。他在黄州时,经常游览佛寺,拜访高僧,请教佛理。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跟佛印禅师成为了...

  苏东坡是中国宋朝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在四十五岁那一年,苏东坡被贬去黄州做团练副史。他在黄州时,经常游览佛寺,拜访高僧,请教佛理。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跟佛印禅师成为了好朋友。

  佛印禅师是宋朝一位很了不起的高僧,连皇帝都知道他的名字。有一天,佛印禅师教苏东坡坐禅,苏东坡很高兴地穿起大袍,坐在佛印禅师的对面。两个人对坐了一会儿,苏东坡问佛印禅师道:“你看我坐着像什么?”“像一尊佛!”佛印禅师心平气和地答道。

  苏东坡听了这句话,心里很是得意,可他看佛印胖胖堆堆,想打趣他一下:“大师,你知道在我眼里你看着像什么吗?”佛印禅师答:“不知!”苏东坡连讥带讽地答道:“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听了面不改色口不语,苏轼回家后得意洋洋地在苏小妹面前提起这件事。

  苏小妹听后却对哥哥苏轼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明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屎,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苏东坡经小妹指出,才恍然大悟,惭愧不已。

  自己心里有什么,就会看别人像什么,这种现象可以用心理学中的投射效应来解释。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而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

  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组实验:实验人员邀请了一批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将他们分为两组。他们给第一组学生播放喜剧电影,给另一组学生播放悲剧电影,然后给他们看一组同样的照片,接着让他们判断照片里的人的情绪。结果显示,看喜剧电影的学生大多数认为照片上的人是喜悦的表情,而另一组看悲剧电影的学生大多数认为照片上的人是悲伤的表情。

  这个实验证明了投射效应的存在。投射效应在我们生活当中还是很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是情感上的投射,人们若是喜欢一个人,就会容易看到对方身上的优点。同时,人们如果讨厌一个人就会觉得他身上有很多缺点。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讨厌某个人恰恰是因为我们身上有和他一样的特质。只是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认为这些特质是不好的。如果我们承认自己不好,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于是我们就把不好的东西投射到别人身上,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有一个妻子,她发现丈夫的身上有一个让她非常不能接受的特点——面对选择的时候,丈夫总是显得优柔寡断,难以下定决心。从早上穿什么衣服到去哪个餐厅吃饭,从选择出行的方式到哪里去玩,丈夫都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做出决定。妻子为此事没有少吐槽丈夫,两人还为此闹过矛盾。直到有一天,妻子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告诉她:“我发现你是一个害怕做出选择的人。”妻子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才是那一个具有选择困难症的人。

  第二种是主管愿望上的投射,个体容易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对方身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厢情愿。比如,一个自以为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会认为自己会很受欢迎。在和他人交往时,尽管对方只是礼貌性地表示出友好的举动,他都会进行过度解读,自认为自己给他人的印象特别好,由此产生误会。

  有一位刚从海军学院毕业的学生遇到了一位海军上将,两个人在聊天时,那位毕业生谈到了自己的学校,并自豪地告诉上将,自己在全校800多名毕业生中名列50多名。在他自己心里,这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他以为上将知道他的成绩之后一定会对他刮目相看。但是,上将却说了一句:“是吗?你真的尽力了吗?为什么不是第一名呢?”这位毕业生正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了上将身上,结果却事与愿违。

  第三种叫相同投射,我们在和他人交流时,由于对彼此缺乏了解,就容易产生投射效应,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做出判断。例如,我们在炎炎夏日里走了一路,大汗淋漓地回到家里,赶紧打开空调,拿出冰镇饮料大口喝起来。坐在家里的长辈会忍不住问道:“有那么热吗?”还有的老师在讲课时,认为某些知识点很容易理解就不会多讲,但是有些学生可能还没有搞明白。

  人们总是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认为同一个群体的人总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在认识和评价与自己同属一个群体的人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是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到的信息来判断,而是想当然地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别人身上。投射使人们倾向于从自己的情况出发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

  投射效应的弊端就是会让人产生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就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总想着别人会加害自己。曹操有一次刺杀董卓失败,遭到追捕。在逃亡的过程中,曹父的古人吕伯奢收留了他。吕伯奢先去打酒,然后吩咐家里的人宰杀牲畜准备款待曹操。

  曹操听到吕伯奢院里的磨刀声,以为他的家人要加害自己,于是就和同行人把吕家八口人全部害死。在逃走的路上,刚好遇到买酒回来的吕伯奢,曹操怕他发现真相,残忍地害了他的命。这就是投射效应造成的后果,曹操自己是一个疑心重、性情残忍的人,他把对方也想成了这样的人。

  虽然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对他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与人之间毕竟还是有差异的,如果受到投射效应的影响较大,很容易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情况,无法真正了解他人。

  所以,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开,要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和认知偏差。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文章谢绝转载。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