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家庭教育 > 沟通表达 > 正文

从人人称赞的学霸到挂科休学,北大青少年心理教授道出原由

更新日期:2022-09-29 09:26:43  来源:

导读  这个男孩从上学开始就是让大家都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考结束后,他以650多分的成绩考上了一所985名校。...

  这个男孩从上学开始就是让大家都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考结束后,他以650多分的成绩考上了一所985名校。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认为他前途无量。

  只是没想到,这个学霸孩子到了大学之后像是换了一个人。在大学里,他先是迷上了打游戏,经常在学校附近的网吧里夜不归宿。白天在寝室里睡大觉,然后旷课、挂科。辅导员多次找到谈心,他答应得很好,却不改正自己的行为。

  慢慢地,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和同学闹矛盾,失眠、易怒,暴饮暴食,完全丢失了原来朝气蓬勃的样子。无奈之下,学校通知父母给他办了休学,让他回家修养。

  见到孩子时,他的父母充满了疑惑,一直让他们引以为傲的孩子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父母带着孩子去做了心理咨询。心理专家指出,孩子变成这样,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个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他们对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从孩子上学开始,爸爸或妈妈每天都会陪着孩子写作业,并且对作业的要求很高。好在孩子很聪明,也比较听话懂事,父母说的他基本上都能做到。

  平时除了吃饭和睡觉,父母对孩子提的最多的就是学习,就连吃饭时的话题也都是和学习有关的。不仅如此,父母也和孩子的老师保持着频繁的联系,他们希望老师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只要孩子在学习上出现问题,一定要及时告诉他们,他们会想办法帮孩子提升。

  就这样,在父母的监督、催促和逼迫下,孩子就像一个学习机器。他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学习,却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

  到了大学之后,离开了父母和老师保姆式的关怀,他突然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该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他对学习丝毫没有兴趣,每天最大的感受就是焦虑和迷茫。他玩游戏的时候可以暂时忘掉现实的烦恼,那是他唯一的快乐源泉。

  由于之前他就很少和同龄人一起玩耍,所以他的社交能力很弱。他不懂得主动帮助他人,遇到困难时不知道该怎么求助,和他人发生矛盾时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在人际关系上遇到的挫折,让他更难过。

  这就是父母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结果,北大一位心理教授曾经说过:“一个只知道为分数而活的孩子,成绩再好也只是一个空心人,他们患的病就叫空心病。”

  患上空心病的孩子可以考出很高的分数,但是却丢失了好奇心、内驱力,也缺乏对生活的价值感和意义感,没有目标,内心一片荒芜。

  孩子的优秀,不应该简单地用分数来定义。好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在分数上争第一,而是要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点燃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文章谢绝转载。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