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通过波波玩偶实验,解释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成长变化

更新日期:2022-10-06 14:35:16  来源:

导读  1961年,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进行了一项和攻击性暴力行为有关的实验研究。  实验人员从斯坦福大学幼儿园选取了36位男孩和36位女孩,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岁多。这...

  1961年,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进行了一项和攻击性暴力行为有关的实验研究。

  实验人员从斯坦福大学幼儿园选取了36位男孩和36位女孩,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岁多。这些孩子被分为两组。分好组之后,这些孩子被带进不同的游戏室,他们可以看到模特展示出的不同的行为。

  第一组孩子被分配在攻击组,房间里有一个波波玩偶,成人模特把玩偶放在地上,对它实施各种攻击行为。比如,用脚去踩它,用手捶打它的脸部,把它举起来之后重重摔在地上,用锤子敲打它的头部,把它放在地上踢来踢去。在攻击的过程中还夹杂着侮辱性的语音,如“踢死你”,“你个讨厌的家伙”等等。

  第二组孩子则是对照组,成人模特在房间里不会对波波玩偶实施任何攻击行为,而是与它和平相处。

  观察结束后,这两组孩子被带到同一个房间。房间里有波波玩偶,有锤子、标枪、球等攻击性的工具,也有蜡笔、纸张、洋娃娃、小汽车等非攻击性玩具。孩子们被告知可以在这个房间里玩20分钟,然后实验人员可以通过一面镜子观察到每个孩子的行为。

  通过观察发现,攻击组的孩子看到波波玩偶之后,会对它进行摔打,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行为。而控制组的孩子则不太在意玩偶的存在,他们更多地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非攻击性的玩具上面。

  由此,班杜拉和他的同事得出结论,孩子一些特定的行为有时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形成的。这个理论在生活中也得到了验证,我们看到有些孩子在公共场合喜欢发脾气,动手打人。经过了解发现,这些孩子的家里会有脾气不好的大人,经常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大人的这些行为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然后在特定的场合中复制出来。所以,想要避免孩子一些问题行为的出现,大人首先要以身作则,不要给孩子树立负面的形象。

  同时,家长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则可以引导孩子出现积极的行为。有一个大学生,他以爱动脑、动手能力强而被人称道。据他回忆,小的时候家里的电视机坏了,如果要请人修理需要花很多钱。他的爸爸就自己买了一本修理电器的书,每天晚上都会看书,对着电视拆拆装装,忙碌了很多天,最后真的把电视修好了。

  这件事让他印象深刻,他说爸爸给他树立了一个榜样,遇到问题的时候要积极地想办法解决,多思考,多实践。他把这种理念带到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感觉受益匪浅。

  其实,有时候教育孩子也很简单,家长先做出表率就行了。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文章谢绝转载。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