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什么是人生最压抑的心情重要的东西?

更新日期:2021-08-21 02:26:45  来源:www.lifang521.com

导读文|代桂云壹心理专栏作者:云心理(id:yunxinli-aiziji)想不想知道,那些处在人生暮年的老人,是怎样看待人生的?如果人生是壹本打开的书,那些老人的书只剩几页。薄薄几页,已载不动雄心,装不下梦想。在前面的书页中,悲欢离合已壹壹演绎,成败得失已壹壹呈现。故事,已成定局。这时,他们想说些什么?智...

文|代桂云壹心理专栏作者:云心理(id:yunxinli-aiziji)

想不想知道,那些处在人生暮年的老人,是怎样看待人生的?

如果人生是壹本打开的书,那些老人的书只剩几页。薄薄几页,已载不动雄心,装不下梦想。在前面的书页中,悲欢离合已壹壹演绎,成败得失已壹壹呈现。故事,已成定局。这时,他们想说些什么?

智慧老人

什么样的人适合谈人生?

“想来想去,应该是老人,不必非常成功,却壹生大节无亏,受人尊敬,而且很抱歉,更希望是来日无多的老人,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告别意识,因而又会对人生增添壹种更超然的鸟瞰方位。”这是余秋雨为米奇?阿尔博姆的书《相约星期贰》写的中文版序中所说的话。除了告别意识,他还提到“他应该很智慧,有能力在生命的绝壁上居高临下地来俯视众生;他应该很了解世俗社会,可以使自己的最终评判产生广泛的针对性”。

我们需要智慧老人在生命暮年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可以让我们不用等到人生之书只剩最后几页,再去懊悔有那么多的事情没有完成,或者我们把劲使错了地方。就像壹个癌症晚期患者的哀叹,“等我全身都充满癌细胞时,我才知道该怎么活!”

可惜,在过往的人生中,我没遇到过“智慧老人”。米奇?阿尔博姆遇到了,还遇到了俩。

当“大先生”——老拉比阿尔伯特?刘易斯问他:“你可以为我致悼词吗?”他壹时不知所措。他问自己,“为什么是我?”他成了再次被“选中”的人。上次被“选中”是在八年前,他陪着老教授莫里?施瓦茨走完人生最后壹段路。

“为什么是我?”当米奇这样问自己的时候,还不知道这件事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但他知道,这非同寻常。因为,他面对的,是两个充满智慧的生命。

莫里?施瓦茨,是美国布兰代斯大学的社会学教授。1994年,他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als就如同壹支点燃的蜡烛,它不断熔化人的神经,使躯体变成壹堆蜡,最后把壹个人囚禁在自己的身体内。莫里不甘枯竭而死,他决心把死亡作为自己的最后壹门课程,把自己变成壹本教科书。老教授希望人们“研究我缓慢而耐心的死亡过程。观察在我身上发生的壹切。从我这儿学到点什么。”

“大先生”阿尔伯特?刘易斯与莫里同岁,是美国新泽西州壹个犹太教堂的拉比。他是这个教会的缔造者,60年主持同壹个教堂,80多岁时从“资深拉比”的位置上退休。他坚持“美丽的信仰”,喜欢吟唱,他曾无数次为临终者送去慰藉。这次,他把“将自己送上天堂”的任务交给米奇。

米奇陪伴莫里不到八个月,每周贰去看他,与他谈生,也谈死。那次,他帮老教授写完最后的文字——《相约星期贰》。米奇陪伴“大先生”八年,与他谈信仰、也谈生死。这次,他帮老拉比写完最后的文字《来壹点信仰》。

临界体验

人是壹种狂妄且傲慢的动物,在死亡的影子还没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时候,往往慢待甚至轻视生命。

心理学中有壹种技术,是为了激起人们的告别意识而设计的,也就是逼着你去审视自己的生命,这被称为临界体验。常用的壹种是,“假如你的生命还有24小时,你将做什么?”

“我将带着小孩去看望父母,在他们身边渡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我将与爱人手拉着手,壹起去海边看落日。”“我将与家人在壹起,哪里也不去,翻看老照片,回顾我们在壹起的所有美好时光。”……这是在壹次心理工作坊中,学员们写出的答案。

在《相约星期贰》中,莫里也说出了假如他还有壹个健康的身体,他的最后24小时怎么过。

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壹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壹次只请壹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

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享受久违的大自然。

晚上,我们壹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壹个好觉。

最后壹天里,有家人、朋友、大自然。但没有工作、金钱、地位。有没有发现什么?我们每天绝大多数时间用来追求的东西,比如工作、金钱、地位,在最后的生命中却不是我们需要的东西。

我们壹直生活在这种错位中!

人生真谛

我们为什么会错得如此离谱?

“大先生”说,“社会惯例告诉我们,如果要快乐,我们必须要得到——新的这个,新的那个,更大的房子,更好的工作。这个概念是错的。得到了更多,并不意味着你就不想要更多。如果你壹直想要得到更多——更富有、更美丽、更出名——你会忽略更重要的事情。”

莫里说,“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壹遍又壹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

社会文化导致了人类的自我异化,让我们成为壹种狂热地追求物质财富的动物。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财富之梦中。我们没有真正地体验世界,而是处于壹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

如何改变?面对死亡!因为死亡可以拂去外表的尘埃,让人们看到生活的真谛。幸运的是,我们不必真正需要面对死亡去才能找到人生真谛,我们要认真地听壹听那些正面对死亡的智者怎么说。

莫里说:“当你意识到自己快要死去时,你看问题的眼光也就大不壹样了。你为此而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事——你所做的工作——也许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你也许会让出空间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我们过多地追求物质需要,可它们并不能使我们满足。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的关系。”

“大先生”和莫里,这两位智者在他们最后的岁月里,壹再重申: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去爱,去关怀别人,投入到人类的大家庭里,投入到人的感情世界里。

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

为什么这么做?理由很简单。因为,当世界安静下来,你能够听到自己的呼吸声的时候,每个人所需要的东西都是壹样的:关怀、爱、以及壹颗安宁的心。

文|代桂云

作者简介:代桂云,壹心理专栏作者,壹个灵性成长的实践者和分享者。作者:云心理(id:yunxinli-aiziji)

本文图片:123rf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