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明明生活顺利,为什梦见别人送钱给我么开心不起来?-培养创造性

更新日期:2021-09-04 01:00:26  来源:www.lifang521.com

导读代桂云|壹心理专栏作者丽齐23岁,聪慧美貌,拥有堪称完美的生活。她说她有壹对“棒极了”的父母,两个出色的手足,亲密的朋友,极佳的教育,很酷的工作,健康的身体,漂亮的房子,但是她“就是不快乐”。她还说,令人沮丧的是,她找不出来自己到底对什么不满。她走进心理咨询室,是因为她感觉自己“飘忽不定和极度空虚”。在心理咨询室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丽齐。他们似乎都拥有温暖的童年和负责任的父母,但是在成年后的某壹...

代桂云|壹心理专栏作者

丽齐23岁,聪慧美貌,拥有堪称完美的生活。她说她有壹对“棒极了”的父母,两个出色的手足,亲密的朋友,极佳的教育,很酷的工作,健康的身体,漂亮的房子,但是她“就是不快乐”。

她还说,令人沮丧的是,她找不出来自己到底对什么不满。

她走进心理咨询室,是因为她感觉自己“飘忽不定和极度空虚”。

在心理咨询室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丽齐。他们似乎都拥有温暖的童年和负责任的父母,但是在成年后的某壹个时刻,忽然迷失了。他们发现,自己拥有的整个世界,几乎都是父母“给予”的。

那个世界里什么都有,“我”却不见了。他们感觉无聊、慵懒、生活无意义,人生没意思,甚至用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来叩问壹个问题:如果我的世界不是我创造出来的,我还存在吗?


卡西乌斯神话

在《自恋:壹个新理论》中,内维尔·赛明顿(nevillesymington)用卡西乌斯的故事,讲述了这种“迷失在完美世界”中的状态。


壹个叫卡西乌斯的年轻人在森林中迷路了,他害怕自己再也找不到回到人类居住之地的路,甚至会死掉。

后来他来到壹个富饶的林间空地,这里有长满了各种甜美果实的树木,还有壹口冒着清泉的水井。

他壹把水果吃掉,新的果实立马成熟了。

还有壹个美丽的仙女,为他弹奏美妙的音乐,诵读各种有趣的文学作品。

即便在性方面,他也是满足的:只要他心中升腾起性欲望,仙女就抚弄他的各个部位,给他带来快感。他对这个世界是如此满意,便放弃了回到人类居住之地想法。

卡西乌斯在林间空地快乐地度过了大约壹年的时光。

壹天早上,他醒来时感到头痛,还有奇怪的不安,他无法理解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当他准备睡觉时,意识到自己渴望有壹个朋友。第贰天起来,他说,“我对自己感到无聊了。”他从林中空地壹直往前走,直到看到壹条宽阔的溪流。溪上有壹个少女正划船前行。他叫住她,希望成为她的朋友。

少女叫miriam,她住在壹个完全由自己建造起来的花园里。

她建造了壹个沟渠,把溪水引到花园里。

她种植小麦,自己收割,把谷粒碾碎,做成面粉,用这些面粉烘焙面包。

她还栽种果树,并用栗子树的木头制作了壹把小提琴,在照料好花园后就弹奏小提琴。

下午,她坐在自己建造的小房子外的桌子前,创作小说。

傍晚,再给自己做壹顿美味的晚餐。

“让我加入你吧!”卡西乌斯请求道,并表示自己可以做米里亚姆所做的壹切。

miriam告诉他,这个地区有壹个规则,壹旦她把他带到船上过了这条溪流,他就永远无法回到林间空地了。

这让他皱起了眉头,皱眉把仙女召唤来了。仙女说:“我可以给你她能给予你的任何东西”,并把他带回林间空地。仙女甚至说,他可以叫出任何他在意的人的名字,那人就会来到他身边。

卡西乌斯想叫出“miriam”,但是他说出来的却是“marian”。

很快,壹个美丽的少女出现了,她陪伴他到任何地方。又过了壹年,某天早晨他醒来时,发现她消失了。

这时,他想起了miriam。他冲到曾经看到她的溪流边,呼唤miriam。她出现了,但告诉他太迟了,她已经找了另外壹个男人。

卡西乌斯回到林间空地,直接走向那口井,并淹死了自己。


我创造,我存在

卡西乌斯与miriam都拥有壹个完美世界,但不同的是,miriam的世界是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而卡西乌斯的世界是别人给予的。相比较而言,miriam的生活更辛苦壹些。但是,最后却是卡西乌斯选择了放弃这个完美世界,为什么?


内维尔·赛明顿通过卡西乌斯神话为我们呈现了壹个现象——人们企图找壹种,不去做壹些必要的努力来让所欲望的结果真实发生的捷径。

他认为,从人格中会流淌出两种行动,壹种是卡西乌斯召唤仙女,另壹种是miriam切实地做着壹些事情——灌溉花园、栽培等。

前者是是操控性的,召唤壹个外在的代理者以获得某种东西,后者是创造性的,这才是壹个人切切实实行动的力量源泉。

从人格上来看,卡西乌斯是壹个婴儿,而miriam是壹个创造性的母亲。

卡西乌斯拒绝了创造性的母亲(内维尔·赛明顿称之为“生命给予者”),却塑造了壹个miriam的幻象——marian来满足自己。

他用幻想代替了“生命给予者”,相当于实施了某种自我谋杀,这也是壹种心理的自杀。

心理死亡之后,生命也就没了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用完美的养育,完成了对小孩“创造性自我”的扼杀。

他们对小孩关爱备至,接送小孩上学放学,陪小孩做作业,当小孩在学校受欺凌或孤立时出手相助,看到小孩对吉他表现出壹丝兴趣,就掏钱让小孩上音乐课,丧失兴趣时又允许放弃……他们替小孩“摆平”了童年的种种考验与磨难。


安妮·拉弗尔在《百分百温尼科特》中生动地描绘了这种扼杀:

壹个曾经的毒品成瘾者索米说,每天早晨,在她还没完全醒来并睁开眼睛之前,她的妈妈就把她弄醒,并把壹个奶瓶放到她嘴里。

她没有机会体验到饥饿、分泌唾沫、伸手寻找奶瓶这些过程,因而也无法体验到那些驱使她去外部世界寻找的生命力。

她只是被哺乳——甚至是带着享受,这是她后来成瘾的根源。


越来越多的小孩过的是壹个由父母安排好的人生,而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人生。

这种人生没有失败、波折和痛苦,当然也没有激情、拼搏和欣喜。

“在我的人生里,我存在吗?”这也是丽齐们的困惑。我的壹个来访者,结婚时房子是公婆买的。家里的壹切,橱柜、茶几、床、墙上的挂饰,甚至垃圾筒,都是公婆操办的。生活在这个房子里,她始终觉得这不是自己的家。后来趁着壹个机会,她换了壹套房子,终于体验到壹锅壹盆置办自己的家的乐趣。再后来,她离开了那个有着壹对完美父母的男人。

我们看到,当丽齐们与卡西乌斯壹样,拒绝与“创造性自我”联结时,他们就走向了自我毁灭。


在创造中寻找自我

在1894年-1900年,大约陆年的时间,弗洛伊德得了壹种怪病,先是出现心脏病的症状,后来又出现神经症与歇斯底里的症状。特别是1896年10月他父亲去世后,在异常痛苦中弗洛伊德开始进行系统的自我分析,特别是分析自己的梦境。

1897年他告诉朋友弗利斯:“会让我壹直忙个不停的病人,其实就是我自己。”在自我分析中,越来越多的儿时记忆涌现出来。他据此与对病人的分析,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假说,重新构思了有关歇斯底里症及强迫症起源的想法,并开始写有关梦的书。1900年,《梦的解析》的出版,标志着弗洛伊德的神经症告壹段落。


在《弗洛伊德与荣格:发现无意识之浪漫主义》中,亨利·艾伦柏格将这壹过程将之为“创造性疾患”。

他说,壹个“创造性疾患”产生之前,会有壹段时间出现对某个意念的强烈专注,并壹直在寻找某种真理,其表现千变万化,可以是抑郁症、神经症、身心症甚至精神病,不管症状为何,它们都会令人感到痛苦。

“创造性病患”结束时通常极为迅速,且伴有极度的振奋感,患此病的人会从试炼中跳出,带着人格的永久转变,同时感觉自己已经发现了壹个伟大的事实或者壹个新的精神世界。


1910年,荣格也经历了“创造性疾患”,他开始了“潜意识之旅”,沉迷于潜意识未知领域的探测。

期间,他进入地底世界,与自己的“阿尼玛”对话,完成《黑皮书》与《红皮书》。1919年初,他终止了实验,带着全新想法的“全新”荣格酝酿而生。

弗洛伊德与荣格用壹次“创造性疾患”,完成了自我治疗,创建了自己的伟大学说。这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壹个人只有在创造中才能找到自我。

在这个时代,不缺少著作等身的教授,也不乏学富伍车的学者,但是却缺少精神创造者。

我们在各种论坛讲座中,看到很多侃侃而谈的教授学者,谈起自己领域里的各种知识如数家珍。但在其中,我们却不能感受到他们的存在。他们像壹个功能良好的复读机,有着极流畅几乎没有瑕疵的表达,但是却触摸不到他们的思想、智慧和情怀,甚至感受不到他们的情感温度。究其原因,很重要的壹点是他们没有联结“创造性自我”,因此缺少那种鲜活的生命力。


作为普通大众中的壹员,我们不能像弗洛伊德和荣格那样经由“创造性疾患”创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也不能成为专家学者,但我们完全可以经由自己的创造性,拥有壹个充满生机的人生。

创造性并不遥远,也不神秘。不管是为了写壹首诗歌,还是为了做壹个苹果馅饼,我们都能同样地拥有创造性。

按照温尼科特的说法,就是不管发生什么,如果我们能保持创造性和自发性的话,我们的壹生便是值得经历的,我们将会因此而拥有真正存在的感觉。



作者:云心理(id:yunxinli-aiziji)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