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心理性格测试你到底多么没有安全感?

更新日期:2021-09-09 04:11:30  来源:www.lifang521.com

导读周欣悦|授权转载自公众号新月与陆便士我曾经壹度感觉很不安。例如,本来我中学成绩壹直不太好,可是高考人品爆发,奇迹般的考上了不该考上的学校。身为壹个学渣,却潜伏在壹群学霸中间,难免惴惴不安,因为小船可能说翻就翻。后来听说壹些成功人士也这样。他们内心有壹种不安,感觉自己原本不属于这个高位,不过是机缘巧合才获得成功,担心总有...

周欣悦|授权转载自公众号新月与陆便士

我曾经壹度感觉很不安。例如,本来我中学成绩壹直不太好,可是高考人品爆发,奇迹般的考上了不该考上的学校。身为壹个学渣,却潜伏在壹群学霸中间,难免惴惴不安,因为小船可能说翻就翻。

后来听说壹些成功人士也这样。他们内心有壹种不安,感觉自己原本不属于这个高位,不过是机缘巧合才获得成功,担心总有壹天会被人揭穿自己不够格。1978年,两位临床心理学家给这种心理问题正式命名为“冒充者综合征”(impostersyndrome),我觉得更好的翻译是“心虚症”。

怎样才能看出谁没有安全感呢?这我不知道,但我可以告诉你怎样才能听出来谁没有安全感。

我们的语言常常会流露出我们真实的恐惧和不安。宾大和哈佛的壹群心理学家认为从语言上就可以听出谁在心虚。那些越是对某种身份没有自信的人,就越会下意识从语言上强调自己拥有这种身份。

例如“大学”这个词语。有些大学是老牌大学,例如哈佛大学;但有些大学是刚从大专升级的大学。相比起来,可以推断出,那些勉强升级成大学的学校更加没有安全感。于是,研究者查看了壹些学校的网站,看看他们提到自己学校名字的时候,会不会特意包括“大学”这个词。例如哈佛大学的网站上,到底是称自己为“哈佛”就行了,还是非得说自己是“哈佛大学”。好吧,结果就跟预测的壹样,越是勉强成为大学的学校,就会越多的称自己为“某某大学”。这反应了编辑网站的人内心的缺乏安全感。可是哈佛大学之流才懒得强调自己是“大学”呢。

他们接下来研究了“常春藤”这个词。我们牢牢记得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是常春藤大学,可是经常会忘记了悲催的宾州大学也是常春藤大学。那到底是哈佛的大学生喜欢说“常春藤”这个词,还是宾州大学的学生喜欢说“常春藤”这个词呢?那当然是超没安全感的宾州大学学生喽。话说回来,为什么中国的大学那么喜欢说自己是“世界壹流大学”呢?

这还不够,我们再来看看飞机场。你不要想歪了哦。这里说的是有灰机的机场。我们知道,要有国际航班的机场才能称自己为“国际”机场。可以想象,小的国际机场更加没有安全感。那么在网页上,到底是小的国际机场更频繁使用“国际”这个词,还是大的国际机场更频繁使用“国际”这个词呢?你应该已经猜到了,机场越小,就越频繁强调自己是“国际”机场。根据这个结果,大胆的设想,是不是胸部大到被误以为是动过隆胸手术的那些明星更频繁强调自己的“天然”呢?显然我又跑题了。

最后,就不能不提到我最爱的壹个研究了。这研究充分反映了心理学家的自嘲精神。在所有称自己为“科学”的学科当中。比起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学是最没有底气的。因为它介于受人敬仰的科学和没有同样受人敬仰的社会科学之间。心理学心虚得要命,但是又很努力的要向科学靠拢。心理学里面壹直有壹种物理学崇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心理学家恨不得在每句话后面都栽上“科学”两个字。好吧,你现在知道怎样让我开心了,只需要称我为“科学家”就足以让我乐半天。

我认为这个研究有个很重要的缺陷。他们研究的都是人们向往成为的那些身份:“大学”,“常春藤”,“国际”,“科学”。这些都是好事啊。如果是受大众鄙视的某种身份呢?例如“暴发户”,“大妈”,“性工作者"?虽然没有研究过,但我想人们会尽量避免说这些词。当我才20多岁的时候,我从不忌讳说“大妈”这个词,如今我已经逼近大妈的年龄了,我就绝口不提而且也拒绝转发关于“大妈”的文章。

根据这个逻辑,想要向别人证明你有满满的安全感吗?赶快把这篇文章转发到你的朋友圈吧!

作者简介:周欣悦,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博士。研究成果曾被《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bbc》和《nature》等杂志报道。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爱思唯尔(elsevier)高被引学者。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