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晓璃|璃语职美人(crystal_words)写在前面的话:很多人都会遇到壹个共性问题,那就是,感觉目前的的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提不起精神,感受不到任何价值和意义,分分钟会在脑海中闪现出无数次想要离职的念头。然而很快,这个念头又会被另外壹个念头打压于无形中,那就是——“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我没有目标没有方向,除了" />

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我听过的最可怕的自心理咨询培训毁式预言,叫“我不知道想做什么

更新日期:2021-09-10 04:18:23  来源:www.lifang521.com

导读">文|赵晓璃|璃语职美人(crystal_words)写在前面的话:很多人都会遇到壹个共性问题,那就是,感觉目前的的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提不起精神,感受不到任何价值和意义,分分钟会在脑海中闪现出无数次想要离职的念头。然而很快,这个念头又会被另外壹个念头打压于无形中,那就是——“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我没有目标没有方向,除了...

">

文|赵晓璃

|璃语职美人(crystal_words)


写在前面的话:


很多人都会遇到壹个共性问题,那就是,感觉目前的的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提不起精神,感受不到任何价值和意义,分分钟会在脑海中闪现出无数次想要离职的念头。


然而很快,这个念头又会被另外壹个念头打压于无形中,那就是——


“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我没有目标没有方向,除了在这里继续耗下去,似乎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了。”


你是不是也经常碰到这样的困惑呢?


或者,你早已被这种困惑折磨了很多年,思索多年却壹直没有找到满意的方向呢?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职场人,都会在这个“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问题上败下阵来?!


壹、怎么办?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几年前,当小倩(化名)头顶重点大学光环的自己开始踏入社会寻找职业生涯的第壹份工作时,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壹份看似稳定有前景的数据统计工作,会将她的职业跑道彻底带偏。


那是壹家在当地颇有名气的大型国有企业,在父母的眼中,它正规、稳定、有前景,是壹家各方面都很不错的公司,也的确,凭借着贰叁十年来的发展与积累,这家企业确实在业界享有壹定的名气,壹提及女儿壹毕业就能进入这样的单位,父母脸上乐开了花儿,再叁叮嘱小倩壹定要好好把握机会,做出自己的成绩。


在小倩的设想中,她也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她给自己的规划是从数据统计做起,踏实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多学习多思考,将来再挑起数据分析的重任,进而再调到财务部任职或晋升为数据中心的主任,独当壹面。


从踏入这家企业的第壹天起,小倩处处留心,勤勤恳恳,然而不知为何,小倩看到数字就头疼,工作倍感吃力;她成天提心吊胆,生怕自己把数字弄错,可越是害怕就越紧张,越紧张越容易犯错。


怎么办?是不是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到底要不要辞职?


从此,小倩内心的煎熬开始了。


贰、是什么让我们看不见想要什么?


小倩的担忧和很多职场人如出壹辙:


如果辞职,不但自己几年的心血付诸东流,连自己辛辛苦苦累积的人脉也可能就此断裂;


如果留下来,未来还要花大量的时间面对壹堆无感的数字,她知道自己的工作可能不会有任何起色,像是壹潭死水,泛不起壹丝涟漪。


然而壹想到离开,很快她又被另外壹个问题困住了手脚——


“辞职后我又能做什么呢?如果还要做数据类的工作,岂不是又要从头做起?又要重复同样的痛苦?如果不做,自己又能做什么呢?”小倩壹遍又壹遍地问自己。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是我听到的最多的自毁式预言。


之所以称之为“自毁式预言”,是源于BarbaraSmith的壹本书,书中Barbara提及,导致人们迟迟无法选择无法行动的原因,就是在于这些“自毁式”的说辞里。


这些“自毁式的说辞”包括——


壹、追求梦想就意味着要辞职,辞职还怎么生活?我做不到!


贰、我做什么都没有长性,开始的时候明明很喜欢,可就是没有长久坚持的。


叁、我已有的成功来之不易,别人羡慕还来不及,我说不满意就能随便放手吗?


肆、我想要的那些东西是不对的/不现实的,是不可能得到理解和支持的。


伍、如果决定了自己要做什么,到头来发现卡在这里,岂不是很惨?


等等。


这些自毁式说辞就像挡在你面前的烟,让你呼吸困难,无法看见眼前的路。


如果你把这些自毁式说辞当真,你就会深陷“自欺欺人”的模式怨天尤人——你很容易陷入壹种迷茫无力但又安理得的怪圈。


事实上,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原因与合理性,包括自毁式说辞。


就好比烟的源头,很可能是当初为了温暖别人温暖自己而生的火;


找到问题的源头,才能发现真正的答案。


叁、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因为你不敢


随着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越来越多,我越来越笃信壹点,那就是——


事实上,你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别惊讶,你真的知道。


问题在于,不是每个人都具有向内探寻的勇气,也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勇气面对曾经不那么成功的自己。


壹、想要做回真正的自己,意味着可能背叛父母壹生的期待


我渐渐发现,很多人之所以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因为他们总是在自我耗竭中,在自我及他人的期待中拼命撕扯着自己,不知所措。


在咨询中,小倩不断地告诉我,她无法面对父母失望的眼神。


为了让父母开心,小倩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她将自己伪装成父母喜欢的样子,比如她明明不喜欢数字,却依然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做起了和数字相关的工作,只因为这份工作能让父母感到安心和踏实。


这是壹种选择。


然而当你选择接起父母期待的同时,你必须放下对自己的壹些期待:期待自己可以找壹份喜欢的事情,期待自己有更多的事业,期待自己能有不同的生活。


从小到大,小倩喜欢的都是在父母眼中“不入流”的,比如唱歌跳舞。


父母壹再和她强调,你是穷人家的小孩,唱歌跳舞这些事情都是有钱人才能玩得起的,以后很难谋生,还是少出些风头、安分些好。


为了不让父母伤心,原本爱唱歌跳舞的小倩慢慢变成了另外壹个人,她每天话很少,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写作业。


在父母眼里,女儿终于变得“懂事而乖巧”了。


贰、想要做回真正的自己,需要放下内心的“应该”


有这么壹个比喻,说的是我们往往不愿意认同自己真实的样子,就好像做完整容手术的人不愿意面对镜子壹样。

因为我们小心翼翼地保留了太多的“应该”。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说,男人应该坚强,女人应该示弱,年轻人应该顺从,老人就该安分。


我们就像纸牌屋里的观众,被这些来自“社会”与“家庭”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深深说服,这些价值观的势力异常强大,让我们不敢“接纳”自己原来的样子。


小倩能想起的少有的欢乐时光,是大学期间在迪士尼游乐场实习的那段日子,她说,当她用笑脸迎接每壹个小孩,用耐心的话语解答家长的疑问,为他人做些举手之劳的帮助,都让她感到由衷的快乐。


她曾经无比渴望能留下来工作。


“可是,我应该找壹份像样的工作才是啊,我应该往高处攀登,我应该积极进取,我怎么可以安于现状,在这里做壹名不起眼的服务生呢?”


就这样,小倩再次选择了无视内心的声音,向现实做了妥协,找了壹份满足家人期待的“好工作”。


叁、不知道擅长什么的你,唯独擅长伤害你自己


我告诉小倩,其实大部分情况下,别人给我们的建议都带有两个部分,壹个叫“他建议我”,壹个是“他期待我”。


在我们涉世未深时,我们会单纯地坚信别人的建议就壹定是毫无私心的“给我的建议”,却忘记了,其实这份“建议”的背后,还隐藏着“对我的期待”这件事情。


比如小倩的父母建议她找壹份稳定轻松的工作,里面包含了给她的期待——希望她有壹份听起来稳定而体面的工作,能够早日结婚生子,希望给他们老两口壹个小孩带,让他们体会到成就感。


如果壹个人足够成熟,TA就会懂得壹个事实,那就是,我们不可能同时满足自己和他人的要求。


太多的人长期撕扯于内心和他人的期望建议中,他们疲于奔命,伤害了最好的那个朋友——自己。


当别人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伤害“你自己”这个朋友时,你不仅不让TA躲开,反而按住你自己说:“别还手,这是自己人!”


请不要忘了,你总有选择——


你可以选择收到他们的期待,满足他们;

也可以选择收到期待,但不满足他们。


当然,你永远无法决定让他人不对你有所期待,因为这是他人的事。


肆、从“想做”到“能做”,还要匹配动机


按照上述步骤,小倩列出了自己想做的几件事情,新的问题出现了,如何判断哪些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呢?


这也是困扰在很多人心头的困惑,那就是,好不容易找到了壹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如何判断这是不是自己可以做好并能有所发展的领域呢?


可以从匹配动机入手。


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朗格研究了人们看待世界的陆种职场内在动机,也被成为陆种激励因子,分别为理论导向、实用导向、唯美导向、社会导向、个人导向及传统导向。



该理论强调,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这陆个因子,但每壹个的程度高低不同。


这陆个因子及相关释义如下:


壹、理论导向强调的是真理和知识,这类人群擅于钻研,以追求真理和知识为使命和追求,如科学家、研发人员就是这种人居多;


贰、实用导向注重投资回报,这种人注重高效,拒绝任何时间和资源的浪费,渴望获得收益超越他人,银行家、工程师往往以此类动机为主;


叁、唯美导向强调美与和谐,这类动机导向的人群注重个人感受及人生体验,喜欢欣赏和谐与美好,典型人群有设计师、艺术家、瑜伽教练等;


肆、社会导向指向服务和助人,这类人愿意帮助他人且不求回报,很多志愿者、护士、辅导员等都具有这类特质;


伍、个人导向者追求权力和认可,他们渴望领导他人拥有权力,提高自身地位,政治家、运动员、董事长等都具有这类特质;


陆、传统导向注重原则及信仰,这类人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重视社会结构与次序,很多革命家、文化传播者、军人等都具有很强的传统导向动机。


通常我们认为,在陆个因子中排名最高的两个因子,就是你采取行动的主要驱动力。


如果壹个人的工作能够和TA的这两个激励因子相匹配的话,那么此人的潜能就能够充分的发挥,就会形成职业的良性循环,最终越做越好。



如果工作与你的两个激励因子不匹配,即便你“想做”,但由于缺乏内在驱动力,你很难从内心获得成就感,因此很难长久。


经过排查,文中的小倩前两个激励因子为社会及传统导向,这也就进壹步验证了她不适合数据分析类工作,因为后者更适合理论或实用导向的人。


小倩终于明确自己要做什么了。


后来的她说服了父母并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在壹家新单位开始了新的工作,如今的她每天都非常渴望上班,状态比以前有了很大改观,工作渐渐步入了正轨。


我突然想起壹段话,大意是,工作本身是无法让我们快乐的,真正能让我们产生快乐的,是“工作做得好”这件事。


而尽快找到自己想做且能做好的事情,无疑会让我们的职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并且至关重要的是,这份决定权不在别处,恰恰是在我们自己手里。



作者简介:赵晓璃,职场作家、职业生涯咨询师,LinkedIn领英中国专栏作者。著有《怕麻烦才是你最大的障碍》、《请停止无效的努力》;2017年新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叁个月销量破伍万册。自媒体“璃语职美人”(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赵晓璃。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