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津巴多中国弟子:心理咨询怎么小学心理健康从“没用”到“有用”

更新日期:2021-09-17 06:22:01  来源:www.lifang521.com

导读jennymaher这个话题很久想说了,但因为这是个绵延不绝的话题,今天说完了明天还会有想法,所以我常常话到嘴边还是咽了下去。最近接连有些事,比如有所谓叁位名师pk咨询同壹个来访者(咨客),又有圈内人感慨付钱咨询不如自己考咨询师证,更碰上有某位“做临床心理的”,我完全不...

jennymaher

这个话题很久想说了,但因为这是个绵延不绝的话题,今天说完了明天还会有想法,所以我常常话到嘴边还是咽了下去。

最近接连有些事,比如有所谓叁位名师pk咨询同壹个来访者(咨客),又有圈内人感慨付钱咨询不如自己考咨询师证,更碰上有某位“做临床心理的”,我完全不熟的人,仅因为我是心理咨询师(而不是“做临床的”)而直接轻视我。说实话我也不明白他所谓“做临床的”是什么意思,在英文里,心理咨询师就是clinicalpsychologist,直接翻译过来就是“临床心理学家”。他可能想说自己是医院里的治疗师?但这样因所谓的身份而相轻的情况,在中国心理学界比比皆是,所以觉得是应该说壹些话。

01

中国心理咨询的尴尬:不少人反馈没什么用

美国的心理治疗领域比较容易理解,就是两个划分:psychotherapist(心理咨询师);psychiatrist(精神科医生)。前者不能开药,后者可以,前者想开药要找后者。中国的心理治疗领域,有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的叁个划分,是比较中国特色的,算是对很久以来两者不分的旧制度的过渡处理方式。

美国的psychiatrist基本都不做咨询了,开药为主。和psychotherapist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两个工种。中国叁者都会做壹些咨询。但能开药的会看不起只能做咨询的,大学里本科是心理学或所谓临床心理学的,会看不起“半路出家”的只是上了个短期班考了证的,只考了证的看不起无证上岗的“情感专家”们。大致如此。

然而心理治疗究竟是什么?这里,我说的不是“心理治疗师”这个职称,我说的是为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我们能帮到什么。我们常常说,心理咨询是帮助来访者成长的。没错。我们说,心理咨询是帮助理清问题,让来访者自己找到答案。也没错。但是,这些都太抽象了。其实,真的很简单,那就是:他心里难受,让他不要难受。就那么简单。

但这么简单的事,做起来并不容易。除非是精神病的突然发作,自己去或被家人带着去psychiatricward/hospital(精神病院),大部分人想到心理治疗的时候,都会首先找心理咨询师,即通俗的心理医生。而中国可以做心理咨询的人,医院有,社区有,个人工作室有,分不清谁好谁坏,摊上谁是谁,所以体验都伍花八门,大部分反馈都是:心理治疗“没什么用”。

02

在美国,和心理咨询师第壹次面谈为什么多是免费的?

在美国,和心理咨询师的第壹次面谈,基本都是免费的,少数诊所或名师除外。这样做的好处是让来访者找到自己适合的咨询师再开始治疗,以免付了钱达不到预期。连带的好处是,让水平差的咨询师无所遁形,既然不适合这个职业,还是趁早卷铺盖走人。

在美国,为壹个咨询我都试了有不下10个心理咨询师。并不是要占人家便宜,因为这10多次,都是在重复同壹个初次咨询,并不是递进地解决问题。但我为什么要试那么多,因为这10个里面,9个都不合适我。有的人,不停地问问题,但就是问不到重要的问题,很多那么明显可以深挖的地方,他都不继续跟进,而只是按照套路不停地问。pass。有的人,上来就要问父母跟小时候,连我具体目前遇到什么都懒得问清楚。pass。有的人,第壹次就要跟着她做正念冥想呼吸练习,做个没有明显意义的沙盘也没有半点解释,pass。她的呼吸练习也许对我以后有用,但根本不问我为什么焦虑,上来就放大招,对我来说毫无用处。

让我留下来的,是倾听了我的问题,并通过他的总结让我明白他完全听懂了,通过他对问题的初步分析和对未来的治疗方式的描述,让我看到希望的咨询师。

这样的咨询师,不说什么专用术语,不说什么“我是某某流派治疗”,不放没用的大招,但我信任他的智慧。优秀的咨询师,要有天赋,有专业能力,有人生经历,有智慧高度,有人格魅力。

有人问,为什么中国的心理咨询不是首次免费?我也不知道。我感觉国情应该是很大的因素。比如国内的快递都要认真地送到活人手里或者电话里同意的地点以期后果自负;而美国的快递很多时候家里没人就搁门口,不需要打电话跟你商量。这就是国情——两边都对,可能确实不需要互相学。我琢磨着,要是我们第壹次也免费,可能会出现咨询师都门庭若市的景象,然而大多数人都不再回来——有的是因为问题实在简单,有的是觉得“你为什么不告诉我答案,咨询果然没啥用”。还有更多人,期望值还在“挂号14块,说完了给开药”的范围内,那么等看到不免费的咨询的价目表,觉得“都是骗子”也是情有可原。

那么有什么可以借鉴的么?也许可以试试每天壹个免费名额,那么没得到这个名额,又等不急的,可能愿意为自己运气不佳或时间宝贵而付费。也有从业者已经采取免费半小时的策略,不知道效果好不好。如果能在这半小时里,让来访者感受到咨询的效果,对未来有期望,这样的咨询师适合这个职业。

03

中国的特殊性:每个初次咨询,都是急诊

当然,我的经验,并不能放之肆海而皆准,有人可能更喜欢呼吸练习,因为未有接触过且发现帮助很大。有人可能喜欢被问很多问题,因为之前没有想过这些。但我想,更多的人,都希望你能理解我,并能立刻帮到我。就那么朴素。

有的治疗,可能真的需要好多次咨询。然而,决定要多少次咨询,并不是因为你是哪个流派的,该流派需要这么多次咨询而定的。应该是根据这个求助者的需求,他本人具体的情况,并且,根据疗程中不断发现的需求的真假和有无,而调整得来的。甚至,有些问题,可能不适合今天解决,要留到未来。

假如你真的有本事壹次就“搞定”求助者的需求,很可能是因为你确实水平高。但当然,是不是真的“搞定”了,这是个综合判断,并以事实为准绳。

有人说,壹次搞定,肯定不对,肯定是没有真的解决。不是这样的,真的是因人而异,有人就只需要壹点点帮助,他今天还不需要把人生从头到底翻壹遍,你强行去翻,没有效果。

我看到有所谓大师,囿于自己的流派,上来就摆盘作法,根本没空听来访者说什么。可就算你知道了他跟爷爷亲,跟奶奶不好,又怎样呢。或者慌乱地胡问壹气,好像粉笔头砸黑板总能最后砸到那个圈。然后按照自己的套路给人家按上“投射”,“移情”,等等帽子,先有结论再找论据。但,就算他投射了,移情了,那又怎样了呢?你要等到明年才问出他究竟怎样了么?

中国的来访者,在没有保险的情况下,愿意付这个钱的,大多是因为遇到了真的难题。又因为对中国医疗系统的认知,他们对咨询师也有“壹刀下去,药到病除”的期望。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初次咨询,都是急诊。作为咨询师,你必须在第壹次的咨询就看到问题的本质,先为人止痛(-假如还有后面的咨询,再更明确地看到真正深入的核心问题及原因)。整整50分钟呐,你都用来问套路问题,你好意思吗?整整50分钟呐,你竟然还看不到问题本质,你还不如人家的闺蜜。

各种技术是武器库里的武器,根据战场实况选取。好的咨询师,能融会贯通,把技术内化,而不是动不动就“投射”呀,“移情”呀,“修通”呀,“结构”呀,“认知”呀,“成长”呀……那是学艺不精的叁脚猫干的。壹次500,人家来了20次,什么都没改观,有这钱有这空,不如自己去学咨询师考证,至少还得了个证。这是中国心理咨询界的恶性循环,来访者自己去考证,考完了以后接着“祸害”别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代代传下去,传成壹锅乱炖。

怎样可以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从供与需的角度都可以介入。比如:提高咨询师资质的门槛。

但如果“供”太少了,市场势必会催生满足“需”的各种其它怪东西。市场需要更多的教育,信息与支持。比如,把心理咨询纳入医保,就是非常有效的支持。

行业里很多人觉得“病耻感”是个很大的发展障碍,实际上美国人也有病耻感,并不是大家通常说的“美国人觉得很正常”,他们也并没有打算告诉家人同事。但这“病耻感”并没有影响心理咨询业的发展,只是你得不到口口相传的市场效应——这是这个行业特殊的地方。国人在“病耻感”方面常常同时显示了两种极端:有“不去,我又不是神经病”的拒绝,同时又缺乏隐私界限,常常即使是公众场合,也会逮着个咨询师就说(不花钱的情况下),只是说的时候都是表面的描述——即,没有隐私,也没有反思。市场教育可以从这里入手。

政府跟行业可以做的很多。不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每壹个咨询做起:听明白他说什么。缓解他的痛苦。给他未来的希望。

蔡健玲:师从世界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亦为其中国总代理及津巴多学院院长)。国家贰级心理咨询师。美国催眠师协会会员。企业领导力教练。曾任职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硅谷高科技公司。管理过几百人的团队,也做过创业狗。横向与纵向之丰富的人生经验,极大得助益我在心理咨询领域发展。咨询方向:两性关系及婚姻,性,青少年发展,职场发展及领导力。斯坦福大学--ba(经济学&心理学),工程学院master,商学院mba。

图片来自123rf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