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你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内向的人吗?

更新日期:2021-09-21 03:40:05  来源:www.lifang521.com

导读文/邱梓娜丨华南师大心理学研究会x心理圈有时会听到壹些朋友的倾诉,内向的性格给她们的生活、情感和心理带来了不少困扰。她们害怕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疲于与陌生人交流,宁愿壹个人独处也不去热闹的地方。她们孤独,也渴望被周围关注和肯定,...

文/邱梓娜丨华南师大心理学研究会x心理圈

有时会听到壹些朋友的倾诉,内向的性格给她们的生活、情感和心理带来了不少困扰。她们害怕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疲于与陌生人交流,宁愿壹个人独处也不去热闹的地方。她们孤独,也渴望被周围关注和肯定,但似乎无论是哪种社会体制的主流价值观,都普遍更喜欢和认可外向的人,因为他们热情、自信、开朗、健谈,总能成为人群中的聚光点。

但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刚才还在侃侃而谈的人,这会儿独自默默坐在角落。平常习惯沉默的人,在遇到熟悉的朋友谈论喜欢的话题时,也能眉飞色舞,变得开朗健谈。

事实上,内向的人也能有开朗的壹面,而外向的人也会有安静的时候。内外向性格的真正区别,不是壹个人能否侃侃而谈,也不是他是否自信开朗。

在心理学的类型论中,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内倾型和外倾型性格是最为著名的。荣格根据里比多(libido)的倾向来划分性格类型,但这个“里比多”与弗洛伊德的“性本能”不同,它更倾向于是壹种“心的能源”。当个体的里比多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时,他就是壹个外倾型(外向性)的人;当里比多的活动倾向于自己本身时,他就是壹个内倾型(内向性)的人。

但荣格并非把个人归属于这两类,他甚至觉得,壹个人的人格中是并存着这两种倾向的,只是平常其中某壹类占优势,成为有意识的态度,而居于劣势的壹类不被意识,被列入“个人的无意识”。而无论是外倾型还是内倾型,都是性格的两大态度类型,也是性格反应特有情境的两种态度或适应方式。

因此,荣格用内倾(i)--外倾(e)维度表示个体心理能量的获得途径和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程度,即个体的注意较多指向于外部的客观环境还是内部的概念建构和思想观念。

他认为,外倾型态度表现为主体的注意力和精力指向于客体,即在外部世界中获得支持并依赖于外在环境中发生的信息,这是壹种从主体到客体的兴趣向外的转移。外倾型个体需要通过经历来了解世界,所以他们更喜欢大量的活动,并偏好于通过谈话的方式来思考,在语言的交流中对信息予以加工。

而内倾型态度表现为主体的注意力和精力指向于内部的精神世界,其心理能量通过内部的思想、情绪等获得。内倾型个体在内部世界中获得支持并看重发生事件的概念、意义等,因此他们的许多活动都是精神性的,他们倾向于在头脑中安静地思考以加工信息。

所以可以说,内外向性格的本质差异,是在于个体对客体的态度以及心理能量的来源。

外向性的人更注重外在环境,他们的心理能量来源于与他人的相处,因此他们多表现得活泼开朗、热情健谈,对周围很多事物都有兴趣;相比之下,内向性的人更注重内心世界,他们的心理能量来源于自己的内在情感体验,他们对外多表现得沉默安静甚至有些孤僻,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与人相处是要消耗能量的。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外向性的人因为能积极主动地与外在环境发生关系,所以他们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也愿意影响环境。在自然选择的观点下,外向性的人也许优于内向性的人。

但其实相应地,外向性的人会更容易受到客体的影响,在得不到所期待的来自外界环境的回应时,他们通常会觉得没劲而无精打采,或者出现焦虑等消极情绪。根据荣格的理论,外向性的人,无意识态度属于内向性格,会补偿缺失感以免外向态度露出破绽。但是当无意识压抑过度时,无意识会打出反抗旗帜,而个体将以自我为中心,出现利己的、原始的、幼儿的倾向;极端下产生的神经症,多半为歇斯底里。

相反,内向性的人好沉思、善内省,不愿意影响外界,也不容易受客体的影响。常常我们的理解是,内向性的人态度冷漠,对周围的人设防线,缺乏社交活动,常独来独往。但同样的,荣格认为,内向性的人,无意识态度属于外向性格,有补偿作用。内向性的人也有其热爱的事物,安静的外表下也包含着壹颗热情的心。他们也有善良可爱、阳光开朗的壹面,只是他们可能更多会选择在熟悉的场合表现出来。而当无意识被压抑过度时,意识和无意识交战直到疲劳困惫,最容易罹患精神衰弱症(不安、神经衰弱、神经质、各种强迫症状、恐惧症、疑病症等)。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外向与内向的本质区别,在于他们的心理能量来源于外或内,同时有另壹面的补偿,以达到平衡。而这种区别,几乎可以认为是天生的。

心理类型理论认为,个体在出生时就带有先天性的气质和功能上的偏好(即最自然、轻松地去做的倾向)。这种先天的性质是形成类型的原因。但同时,来自家庭、社会等外在环境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密歇根霍普学院心理学教授迈尔斯说,“这是因为环境因素既可以促进个体的先天偏好的理想发展,也可以通过在行为和动机上的消极强化而造成个体先天偏好的发展遭遇困难甚至被阻止。”这种转变个体类型发展的理想途径的行为,被荣格称之为“篡改”,并认为它将造成神经症或生理上的严重衰竭。

言行至此,我们会发现,心理学上对人格的研究和理解,远远比现实生活更客观和包容。

说说我自己的理解吧。当我看到这些理论及相关文章时,我毫不犹豫将自己划分为内向的人。因为我的心理能量更多是来源于自己对世界的思考和情感体验,比起热闹的聚会,我更喜欢壹个人看看书、写写字。如果较长时间处于壹个需要应付交往的场合,我会变得筋疲力尽,而经常要通过独处或与熟悉亲密的人相处来恢复精力。而相比于有广泛兴趣的人们,我更会专注于某些事物。因为壹般情况下,内向性的人的内心活动水平比较高,对于外在事物对大脑的刺激,往往会比外向性的人更容易引起紧张水平的迅速升高,而感到不舒服或不适应。

虽然如此,我并不是壹个自我封闭的人。因为明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也在与人相处中体验到壹种微妙和快乐,所以我并不排斥外在的人。因为感受到万事万物的神奇与美好,所以我并不排斥外在的物。因为渐渐获得掌控的力量,所以我并不排斥外在的事。我喜欢自己,也喜欢这个世界。我会从内心获得能量,来与世界交流。所以我经常会有开朗快乐的时候。而累了的时候,我还能从外在世界之外的地方恢复能量,这大概是内向性的人的优势了吧。

曾经有老师评价,我是壹个安静但不内向的人。这大概是生活中大家对内外向性格的理解。

突然想起很多画面,家庭中,学校里,内向的小孩的确经常被忽视,甚至被歧视。很多家长会不断批评小孩以希望能刺激他变得外向,他们焦虑不安或是深感失望,认为他们比外向的小孩更笨了些,甚至也许是壹种人格缺陷,。而社会上的种种场合,也似乎流行着这种准则。甚至包括内向的人自己也这么自卑地想着。

但我想说,就如荣格所认为,我们应当顺应自己性格的自然发展,强行压制和改变它,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而事实上,社会性与外向性也并不相同;小孩的社会性是要随着年龄慢慢发展的,且受家庭教育等外在环境因素影响很大,家长不应盲目批评,而应循循教导,且要适应小孩的性格特点。就如前面所说,内向性的人也可以开朗,也能够与外在世界和谐相处,但要体谅他们有疲惫的时候。而历史上也有许多由内向性的名人所创造的伟大成就,内向与外向,孰强孰弱,实在难以区分,更无对错之分。

而当我们用心仔细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人的时候,会发现,其实有些被认为内向的人,他们有可能只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缘故而显得矜持;有些被认为外向的人,也有可能只是被你看到了他们充满能量的时候。

那么,你呢?你是壹个内向的人吗?

如果是的,不用害怕或者悲伤地承认,请平和地接受吧!这是你性格的壹部分,是你的特质,也能成为壹种优势。更重要的,是学着去理解它,利用它。而你觉得似乎是内向性格所带来的烦恼和阻碍,比如害怕在陌生场合讲话,对许多人事物感到冷漠甚至厌恶,都更多的也许是源于心理能量的不足、对世界的消极理解等所带来的内心的失衡。



生活中,所谓的“内向性格”并不是天生的,很可能只是我们掩盖自己害怕不被接纳,不被认可的外壳。但是人总是活在关系中,需要关系滋养的。那么


在社交中,如何游刃有余地与别人建立好的关系?

如何让关系成为壹种滋养而不是负担?

怎样找到关系中的舒适感,掌握高情商的沟通方式?

怎样跟任何人都聊得来,成为受欢迎的人?


向你推荐武志红力荐的课程——“最懂关系的心理学家”胡慎之老师的《人际交往中,如何成为壹个高情商的人》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