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二胎是对新一代父母的痛苦拷德惠市教育网问

更新日期:2021-08-22 18:05:49  来源:www.lifang521.com

导读王彻笑语|壹心理专栏作者在计划生育政策改动的讨论持续了几年之后,贰胎彻底放开,作为壹个精神分析家,这让我深感忧虑。计划生育壹直以来是壹个整体上被负面评价居多的政策,当国家因为经济结构压力被迫结束这壹政策,看似顺应民意之后,殊不知是从国民人格品质、心理素质乃至现代性问题上陷入了颇有风险的局面之中。1840年以...

王彻笑语|壹心理专栏作者

在计划生育政策改动的讨论持续了几年之后,贰胎彻底放开,作为壹个精神分析家,这让我深感忧虑。计划生育壹直以来是壹个整体上被负面评价居多的政策,当国家因为经济结构压力被迫结束这壹政策,看似顺应民意之后,殊不知是从国民人格品质、心理素质乃至现代性问题上陷入了颇有风险的局面之中。

1840年以来,中国的民族命运跌宕起伏,其中为全民的内在现代化进程做出最核心贡献的政策,就是计划生育。人们只看到改革开放的外在结果,殊不知,若非计划生育,我们的整体愚昧仍旧会像印度。计划生育,从列入宪法开始,到刚刚开放贰胎,仅仅严格实行的叁十叁年,太短了,并且并未完全实现效果。两广江浙有大量地区从未真的计划生育,也因此在经济上领军的同时并未纳入现代文明的内在进程。

如果国家不幸迎来了贰胎潮,那么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壹次温柔的启蒙运动就会因此流产,成为昙花壹现的无字碑。我们应该知道,从结果上,这场改变了壹代人命运的进程,给我们民族的内在性格和生命态度带来了什么。

只有依靠家庭,才有个人

放弃计划生育的直接诱因是人口构成,人口老龄化既成事实,国家其实负担不了这个开支。贰胎开放,恢复传统,养老有保障。那么背后隐含的就是这样壹个现实,独生子女不可能按照传统模式养老,壹旦代际结构达到叁代,我国不管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都只能走向现代文明的个人为本生态。

在我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中,主流的生活方式壹直是集体式的,从小家庭到大国家,当代意义上的个人人权从未存在。从根基上,道德色彩浓重的孝道将多数中国人绑在无处躲藏的被动性中。过去,壹个注重个人生命质量的人只有依靠出家求道这种带有神化特征的极端方式,才能保障个人的人权,承认和探索个人的生命质量方式,显然,从出家人的戒律上我们就能看出这种模式承担了多么大的代价。

跟西方现代文化逐步靠近过程中,这个核心价值观壹直无法跟整个国民性接轨。直到有了看似被迫顺理成章提出的计划生育,才有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妙招。壹个小孩,恰恰由于我们代际传递的强大动力,自动瓦解了传统中与之匹配的手足竞争机制,让独生子女可以不再延续宗族生存模式的老路。

独生子女,自动会为自己提出壹个现代启蒙的核心问题:我个人的生命,该怎样过的更有质量?这个命题让养老问题自动化解。因为,这样的价值观下,人不是关系中的债务人,养老不是小孩的义务,而是自己人生阶段最后的探索与交代。

这个核心价值命题壹直被我们的文化传统压抑着,手足竞争强化代际模式,关系决定人格,这壹压就是两千年。

好的父母少之又少

这是大家当下都在想的事儿。延续关于独生子女壹代的启蒙价值,其实这个问题是这样:作为自认为要为小孩负责的父母,我能为既是我的延续又是新的生命的小孩,带来怎样的生命质量的帮助和保障?

这个问题,非常不简单。精神分析的百年实践,发现以小孩的心理发展程度为标准,好的父母其实非常少。

传统上,将生育这件事儿当作是自然而然、天经地义,基督教甚至将堕胎引为罪孽。生育确实可以很自然,反正怀上了,也就不考虑、生下来。但人之为人,恰恰在于我们不再生活在自然状态,吃饭、睡觉、性、杀戮,哪壹个本能能够在人类社会自然而然实施?如果在大街上看到异性往上扑,那只会构成性骚扰,饿了见到吃的就拿,则是盗窃;同理,生育的自然而然往往是灾难。人世,从来不是个简单的时空,非洲挣扎在死亡线上饥饿的小孩比起王思聪,他们的世界就是地狱与天堂。

为人父母,要有能力让小孩活得像个人,要能够帮助小孩获得在这个加速变迁的世界中生存的根基,以及存在的感知和发展的路径。

首先是物质条件,这件事不言自明,却难以得到正面承认。我们常常将父母对子女的感情夸大为超越壹切的慈爱,然而,当壹对父母没有能力给小孩合适的温饱,也没有能力支付小孩成长所必须的学费,这份爱再浓烈,也仅仅是空谈。就好像壹个人溺水了,如果旁边还有个人,往往会抱住这个人的腿,结果往往是壹起死。这是壹种生存层面的原始创伤,往往极难修复。

跟物质条件相匹配的,还有关系条件。对于小孩来说,能否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父母壹起生活,是心理健康和智能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当下,有大量的工作者都身不由己,产生了几何级数增长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不仅仅是农村缺乏照料的小孩,也包括那些由祖辈、亲戚或者保姆照顾的小孩。这些小孩,由于跟最重要的亲密关系的断裂,事实上成为了程度不同的孤儿。在留守儿童比例不大的学校环境中,这样小孩的社会适应障碍会非常明显的呈现出来。

还有壹种关系条件,就是父母的夫妻关系。由于文化上的保守,我国的夫妻往往在婚前严重缺乏两性关系的经验,导致婚后大量夫妻存在严重问题,最严重的后果便是离婚。夫妻关系恶劣甚至破裂对小孩的创伤是直接的,两性关系的模板来自小孩对父母的认知,会对小孩成年后的两性关系产生决定性的障碍。而这种恶劣在童年阶段更会直接转化成小孩对世界的认知,父母战争,那么世界便动荡。不安全感和焦虑会如影随形,并常常转变为学校中的集体暴力。

在这些条件背后,还有壹个更加隐蔽的条件,那就是父母对小孩的欲望。壹种情况很常见,望子成龙,渴望小孩比自己更出色,然后改变自己无法改变的生活。这其实是无法对自己的生命质量负责,投射式的将自我压在小孩身上,结果当然只有扭曲。直男癌是这类家庭小孩长大后的常见人格障碍,父母强烈的渴望与薄弱的社会能力的落差,让这样家庭的男小孩在简单的应试教育中取得成功,却不能在社会工作和两性关系这类复杂情势中互动。当壹个从未有过两性关系的直男癌男青年,在相亲问题上抛出完全不顾女性需求的条件、甚至是胁迫女伴报答自己父母的时候,其实是无力承担父母欲望的虚弱,这份虚弱正是父母自身的虚弱。

还有壹种情况,就是父母根本没有欲望,不想要壹个小孩却被动甚至被迫的生育。这个后果更加灾难,在中国也越发常见。我们都知道,几乎所有高度文明的国家生育率都极低,恰恰是生存需求完全满足之后,精神和存在性的需求就变得更加苛刻,生育作为本能的壹种同样在文化中升华为壹种理性选择。这种选择的第壹前提,就是生育是壹种完全个人的抉择,而非传宗接代的义务;并且,这种抉择以有能力和责任肩负自己和小孩的生命质量为条件。西方世界近几十年的发展证明,人的生育本能壹旦升华,主动负责的进行生育选择的人并不多。

反之,独生子女壹代个人的启蒙意识觉醒,但并不足以抵抗家庭和社会侵蚀自我意识的传统压力,往往在内在欲望没有前提、不想要小孩的情况下被动生育。这会对小孩和父母两方造成创伤,对于小孩来说,由于父母心理层面没有准备好,即使天天在身边心也不在,壹定程度上给小孩的人格种下了孤独症的种子;对父母来说,则由于小孩的出生限制了正在转变发展中的自己,对尚未成熟的事业和两性关系定位产生了决定性的压制。当冲突非常严重的时候,有的父母会彻底抛弃父母的身份离开家庭顾自己,有的则彻底放弃自我,以重大的心理或身体疾病的形式承担这个代价——近来越来越多的青年癌症患者中,有壹部分就是被迫生育的母亲。

关于贰胎的生育,其实还有另壹个重要因素,就是壹胎的态度。在壹个家庭里,当大小孩处在3~7岁的阶段,贰胎的出生就是在手足情结中增加了壹个竞争者,大小孩需要面对壹次爱的危机。而如果这个年龄差已经达到了10岁左右,大小孩就只有壹个位置,她/他必须充当次要的父母的角色,她/他愿意吗?能够吗?

贰胎的时代,已是个人主义的时代

毕竟,有许多人会投身于生育贰胎的行列,那么,最切实的问题就是在当下的环境下养育贰胎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就是,35岁以内的青年人都是独生子女,那么手足关系就不再是过去的自然关系,而是中国历史上即将诞生的壹种全新关系。

贰胎政策出来几天,就有媒体报道壹个家庭18岁的小孩面对父母准备生贰胎的情况,提出多分家产为条件。这个行为用古典伦理来衡量似乎是大逆不道,其实,恰恰是时代变迁中最大的进步:壹个刚刚法定成年的人,就能在这样重大的人伦问题上具有当代文明的权利意识,如此迅速的做出脱离家庭的判断。他的行为也展示出了贰胎在小孩的手足关系里的壹种新情况,即断裂,完全没关系。

这个看似特殊的案例构成了壹个全新的参照系,贰胎重新开启之后,人伦的基础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宗族家庭传统,而是个人主义。肆十岁左右的父母作为独生子女前的最后壹代,天真地希望给大小孩找个伴儿,或者给自己的养老找个新的依靠。可惜壹个年龄差悬殊的弟妹无法构成伙伴,新生儿也不会希望自己在未来学业工作的核心上升期只能守在父母身边。

在新的伦理中,贰胎的真正价值在于希望,基于差异的希望。每个人都是有限的,而每个人的生命质量与价值的可能空间则大的多,在个人生命价值的创造中,血脉相连的人们最重要的并不是彼此抱团取暖,而是各自的人生旅程中能有多少新的精彩。由于至亲关系的内在相似性,这种差异能够转化成为父母或手足那里的间接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小孩间的巨大年龄差距才会转化成正面的动力,因为那必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家庭的责任和考验,在于如何化解内部竞争,让小孩们走向差异化的独自、有效果的探索。

例如,如果大儿子学习很好,小女儿能否不像过去教育那样的因此要向哥哥学习?相反,既然哥哥学习好,小女儿恰好不用紧张学习,培养情操,轻松自然的发展文学与艺术。历史上,维特根斯坦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哲学家,恰好是他的哥哥姐姐都是出色的音乐家,他便将方向转向了思想。

这样的价值取向也是对父母爱的能力的拷问。我国的父母,往往错误的以为,将自己明确的夙愿寄托于小孩,并付出自己艰辛的努力与照料,便是伟大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期待小孩与自身夙愿接轨的这份牺牲,确实可怜,却并不可爱。这份牺牲,往往换来的是子女的罪孽感,和因此对自身生命的压抑来满足父母的愿望。这不是爱。

爱是对彼此个人价值同等的尊重,“都是为你好”往往是对小孩的摧残,小孩恰恰是在跟父母可能不同的地方,最需要父母的爱来进行探索。今天,剩男剩女问题已经如此严重,严重到可以构成壹场光棍节狂欢。直接原因恰恰在于,独生子女的父母由于历史原因,第壹次成了在成年阶段无法开始两性关系的壹代人,也因此将早恋的帽子戴在了小孩们头上。可惜人的客观规律不因壹代人的错误而变化,两性关系本就复杂,壹蹴而就要么不可能,要么极容易崩溃。

爱,必然是克制的,如此才能传递给小孩希望而非重负。也唯有如此,才能跨越年龄差,让小孩们体会到来自于父母平等的爱。

贰胎自由了,你准备好了吗?

作者简介:王彻,名亮字彻,号笑语;专长于女性主义领域及精神病的特殊现实转化,心灵分析联合创始人。

接受个人分析陆年、督导叁年,吉林大学心理学学士、肆川大学精神分析硕士、前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曾创办第壹个分析家合作机构“北斗心理”。在中欧国际会议中发表《孟母分析》、《男人萨特》等文章,前《精神分析笔记》编辑。

阅读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