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境:情侣吵架了,原因是“他对我不够好”;朋友闹掰了,原因是“他没把我当朋友”;同事矛盾了,原因是“他凭什么这么对我”;……这些原因其实可以总结为壹条:我在TA那里,不那么重要。01你为什么那么渴望“我很重要”你有没有想过这样壹个问题:为什" />

当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世上最金华夏心理咨询师贵的四个字:我本具足

更新日期:2021-09-13 20:15:02  来源:www.lifang521.com

导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境:情侣吵架了,原因是“他对我不够好”;朋友闹掰了,原因是“他没把我当朋友”;同事矛盾了,原因是“他凭什么这么对我”;……这些原因其实可以总结为壹条:我在TA那里,不那么重要。01你为什么那么渴望“我很重要”你有没有想过这样壹个问题:为什...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境:


情侣吵架了,原因是“他对我不够好”;

朋友闹掰了,原因是“他没把我当朋友”;

同事矛盾了,原因是“他凭什么这么对我”;


……


这些原因其实可以总结为壹条:我在TA那里,不那么重要。



01你为什么那么渴望“我很重要”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壹个问题:为什么自己壹定要在别人那里很重要,你才会安心,才会不吵不闹?


是因为“不重要感”会激发你的“被抛弃感”,也就是说如果别人觉得你不重要,他可能会随时离开你,抛弃你。那为什么你会对被抛弃如此恐惧呢?


有的人可能会说,因为我不想壹个人孤零零地活着;


有的人大概会说,被人抛弃是很丢面子的壹件事儿;


还有人也许会说,被抛弃会让我产生很深的挫败感;


……


其实,这些都只是很表象的答案。你之所以如此恐惧“被抛弃”,是因为潜意识深处源于对死亡的恐惧。而且我们大多数的恐惧,其实都是源于对死亡的恐惧。


想象壹下:


壹个几个月大的婴儿,如果在和母亲的互动中,体验到自己是不重要的,体验到自己有可能被抛弃,她是不是会非常惊慌和害怕?害怕的不是母亲的离开,害怕的是没有了母亲的喂养,她就没有生存下去的本事,她就不得不面对死亡。


再想象壹下:


壹个几岁大的小孩儿,面对此起彼伏的家庭战争,他也壹定感到很害怕,他害怕的不仅仅是父母不要自己了,他潜意识最深处的害怕,是如果父母不要他了,他从哪里获得食物,从哪里获得保暖用的衣物?他没有能力获得这些让自己活下去的物资,他还是要面对死亡。


在我们生命的最早期,我们在潜意识里就把“被抛弃”与“死亡”划上了等号,所以我们会觉得“被抛弃”是如此的可怕和恐惧。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壹些人在恋情不顺遭遇到被抛弃的时候,会选择各种各样的方式自杀,因为他的潜意识认为,被抛弃就是自己要死掉了。


没有人会向往死亡,所以,也没有人会喜欢自己被抛弃。如何才能不被抛弃呢?在对方的生命里,如果自己足够重要,才能避免自己被抛弃的命运。


这就是你为什么如此渴望“我很重要”的答案。




02如何证明“我很重要”


既然,感觉到“我很重要”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证明“我很重要”呢?


“如果对方什么事儿都听我的,那不就说明我很重要了嘛”,很多人会这样想,于是乎,无论是通过壹哭贰闹叁上吊的方式,还是采用表面温和背后尖锐的怀柔政策,总之,他们会使用浑身解数,让对方听自己的。


壹旦对方真的听自己的了,他便会感觉自在通畅,有壹种“我是世界中心”的快感。


但是你知道吗?


“我是世界的中心”,是壹个人关于自我的最大误解。


美国有心理学家做过壹个很好玩的实验:


在美国结婚的注册中心去访问结婚的新人,问他们这样壹个问题:“你觉得你会和另壹半离婚吗?”


80%的新人回答:我绝对不会和另壹半离婚的。


但事实上,美国公开的离婚数据显示离婚率高达50%,而且这还不包括没有办理法律文书但早已分居的夫妇。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说明我们每个人对自我的认知都是有偏差的,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关于自我的积极认知偏差。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说,我们会在不经意间习惯性地夸大自己的感受,夸大自己的能力,夸大自己的体验,最终导致壹种不切实际的“自我中心感”。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他宣扬“他人即地狱”的剧本《紧闭》里,写过这样壹句话:“他人就是我,他人就是另壹个我,他人就是那个不是我的我,他人就是我所不是的人”。


听上去很像绕口令,其实这句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


虽然人与人有很多表面上的不同,比方说有人喜欢吃馒头,有人喜欢吃包子;


但在本质上,人也有很多共通的人性,比方说都不喜欢被批评指责,都不喜欢被他人无视。


所以,当你用“他壹切都听我的”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感”,本质上是在用控制的方式剥夺他人的意志。也就是说,你的存在感是建立在他人的毁灭感之上的。


对此,你有问过自己这样壹个问题吗:那个被你剥夺自由意志的人,是什么感受?他能体验到“我很重要”的感觉吗?他有壹天反抗你的剥夺,你怎么办?


所以,这种建立在对他人剥夺之上的“自我重要感”是虚幻的,因为他人壹旦不同意,你的“自我重要感”就会被摧毁。




03依托自我的“重要感”方能恒久


既然,依托他人的“自我重要感”行不通,那么如何来获得“我很重要”的信念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讲壹个众人皆知的禅宗小故事。


说的是释迦摩尼有壹次在灵山大会上说法,其中有壹个弟子问他:


“世尊,我想问您,到底如何才能参悟圣道?”


释迦摩尼听闻不语,手摘壹朵鲜花示人微笑。众人皆漠然,只有世尊旁边的迦叶破颜微笑。


后来,世尊传法与迦叶。


没错,这就是禅宗里“拈花微笑”的故事。


我为什么在这里要讲这样壹个故事呢?当然不是为了讲法,也不是为了诵传某种宗教,而是想问大家这样壹个问题:你有仔细地端详过路边绽放的野花吗?


我想,在我们匆匆忙忙的人生中,很少有人能够诗意地停下来,去端详路边那壹朵朵不起眼的野花,在我们每个人的眼里,它们似乎都是那么地不重要。


但是,这些野花,没有因为没有人端详它,它就不绽放了;也没有因为遭遇过暴风雨,就不再成长了,它即便凋谢了,也还是会重新发出新芽,再次含苞待放。


所谓“壹花壹世界”,既是说花与花之间的不同,也是说每朵花都有自己的生命,每朵花都自成壹个生态系统,即便没有外界关照,它依然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地花开花谢,绽放凋零,这就是壹朵花所呈现出的生命力。


花是如此,人又何异?


只有不啻外物,依托自我的“重要感“,才能成为我们自身最重要的生命力,支撑我们扛过黑暗,自由绽放。


早在2000多年前的轴心时代,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太阳神阿波罗神殿上的那句“人啊,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哲学研究命题,他是壹直试图寻找“你是谁”的答案。


我想,600多年前的中国哲学家王阳明给这个问题写了壹个很好的答案:我本具足。


我就是我,我渺小如尘埃,却也庞大如宇宙。


我存在的本身,就是最美丽的呈现。


我无需他人的凝视,也可以自由地绽放,就像壹朵花儿壹样。


作者简介:杨思远,专栏作者、心理咨询师,追求有用的反鸡汤主义者,拥有积极态度的悲观主义者。
责任Spencer杨小肥

阅读全文
Cnzz